计算机网络综述
- 因特网概述
- 网络:由两个以上的计算机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的网络
- 互联网:网络的网络
- 因特网:专有名词,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
- 信息交换技术
- 电路交换:先连通,再传输数据,最后取消连接
- 报文交换:不固定线路,不需要提前连通,整个数据直接传输
- 分组交换:把数据分包分别先后传输,加上头部信息,不固定线路传输
- 计算机网络分类
- 按传输介质:铜线/电缆/光纤
- 按使用者:个人/
- 按覆盖范围
- 广域网
- 局域网
- 个人网络
- 按交换方式
- 报文/分组/电路
- 按拓扑结构
- 星形
- 总线型
-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- 速率
- 8btye (b)= 1 B ,比特及其单位换算K,M,G,T,210,220…;速率单位中,103,106,10**9…
- 定义:每秒内传输的比特数,单位通常为bps
- 带宽
- 在模拟信号系统中的意义
- 在计网中意义:网络的通信线路能传送数据的能力,从某点到某点的最高数据率
- 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
- 时延
- 发送时延:在计算机发送包(package)等其他形式数据时占用时间。
- 计算:分组长度(b)/发送速率(bps)
- 传输时延:数据在节点之间传输的时间
- 计算:信道长度(m)/信号传输速率(m/s),信传速率电磁波速度因传输介质而异。
- 驻留时延(缓存时延):一般无法计算,忽略不计。
- 发送时延:在计算机发送包(package)等其他形式数据时占用时间。
- 时延带宽积:传输时延*带宽,表示单位时间内信道对比特的容纳量,也称之为信道比特长度。
- 往返时间:发送数据到目标计算机往返一次的时间。
- 信道利用率
- 某个信道传输数据占用率
- D1 = D/(1-U), D1表示空闲总时长,D表示利用时长,U表示利用率。
- 丢包率
- 网络中包运输时的丢失率
- 数据传输时乱码、节点缓存不足主动丢包,都会造成传输时的丢包率增加。
- 速率
-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
- OSI七层结构
- 实际传输模型:TCP/IP模型
- 分层的思想
- 分层的必要性
- OSI七层结构
- 习题总结
网络分层详解
- OSI模型具体意义
- 物理层:解决信号传输表示0/1问题。
- 数据链路层:解决在同一个网络内(同一条链路,不同的链路模型对应不同的传输问题)的传输问题。
- 网络层:不同网络之间(以太网等其他的网络)的传输问题。(路由器如何进行转发分组,进行路由选择问题)
- 运输层:解决进程之间(不同的网络应用,QQ/浏览器等)基于网络通信的问题—明确信息是传输给哪一个进程的。(传输错误:丢包/乱码)
- 会话层: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(不同进程的交流)。
- 表示层:(解释数据)确定了某一个进程,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。
- 应用层:(解释真正包含的传输信息,编写对应的应用程序的信息)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。(支持万维网的http协议,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,支持文件传输ftp)
- TCP/IP模型及其对应数据包(自下而上)—-原理体系结构
- 物理层:比特流(bit stream)
- 链路层:帧(frame)
- 网络层:IP数据报或分组(packet)
- 运输层:TCP报文段(segment)or UDP用户数据报(datagarm)
- 应用层:报文message
- 必要术语
- 实体: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
- 对等实体: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。
- 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集合,例如链路层协议(传统以太网CSMA/CD协议),物理层协议(传统以太网曼切斯特编码)。
- 语法:交换信息的格式
- 语义:要完成的操作
- 同步:双方的时序关系,例如TCP“三次握手”的过程
- 服务: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能够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(底层—>高层)。而要实现本层协议,又需要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。
- 协议是“水平的”,服务是“垂直的”。
- 协议数据单元 (PDU) 和服务数据单元(SDU)
- PDU:对等层次之间传输的数据包
- SDU: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
- 实体: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
- 网络通信实例
DNS
todo
PING命令
ping是一种网络诊断工具,可以测试网络中主机之间的连通性和网络延迟
ping输出结果
# 发送4个PING请求数据包到 www.baidu.com
❯ ping -c 4 www.baidu.com
PING www.a.shifen.com (14.119.104.189): 56 data bytes
64 bytes from 14.119.104.189: icmp_seq=0 ttl=54 time=27.867 ms
64 bytes from 14.119.104.189: icmp_seq=1 ttl=54 time=28.732 ms
64 bytes from 14.119.104.189: icmp_seq=2 ttl=54 time=27.571 ms
64 bytes from 14.119.104.189: icmp_seq=3 ttl=54 time=27.581 ms
--- www.a.shifen.com ping statistics ---
4 packets transmitted, 4 packets received, 0.0% packet loss
round-trip min/avg/max/stddev = 27.571/27.938/28.732/0.474 ms
- ICMP Echo Request(请求报文)信息:
- 序列号、TTL(Time to Live)值。
- 目标主机的域名或 IP 地址:
- 输出结果的第一行。
- 往返时间(RTT,Round-Trip Time):
- 从发送 ICMP Echo Request(请求报文)到接收到 ICMP Echo Reply(响应报文)的总时间,用来衡量网络连接的延迟。
- 统计结果(Statistics):
- 包括发送的 ICMP 请求数据包数量、接收到的 ICMP 响应数据包数量、丢包率、往返时间(RTT)的最小、平均、最大和标准偏差值。 如果 PING 对应的目标主机无法得到正确的响应,则表明这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存在问题。如果往返时间(RTT)过高,则表明网络延迟过高。
ping的工作原理
ping基于网络层的ICMP(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,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)